文字的一席盛宴 |? 《御制盛京賦》 來源:民族出版社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共同的中華民族文化。清代形成的大量滿文古籍文獻中,用完整的三十二體滿文篆字刊刻的書,僅有《御制盛京賦》一種,其研究和使用價值自不待言。 自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努爾哈赤決定創制本民族的文字(額爾德尼、噶蓋等人創制的滿文,是在蒙古文字基礎上創制的,其字母基本上仿照蒙古文字母而成,沒有圈點,所以后人稱之為“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到后金天聰六年(1632),皇太極頒令改進“老滿文”(達海改進的滿文稱“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F在人們通常所說的滿文,一般都指“新滿文”。),再至乾隆十二年(1747)開始欽定頒布“新清語”。清朝歷代君主努力推動滿文改進,以使其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和語言文字交流之需要。 滿文按其書寫的基本特點,大體可以分為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雕版體和匾額體等幾種字體。滿文的篆字,早在滿文創制之初就已出現,只是種類較少,字體單調,使用不廣。乾隆皇帝對滿文篆字的已有字體和使用現狀也感到不甚如意。乾隆十三年(1748)特命協辦大學士事務戶部尚書傅恒等人仿照漢文篆字重新創制滿文篆字。傅恒等人查閱有關漢文典籍、銘文和石刻后發現,漢文篆字源遠流長,而且字體名目繁多,不少字體未能流傳下來,當時查到可供模仿的字體有三十余種,經奏請核準,仿照漢文篆字創制了三十二體滿文篆字。 在創制滿文篆字的過程中,不僅創制了三十二體滿文篆字,而且整理規范了三十二體漢文篆字,同時還統一命名滿漢文三十二體篆字的名稱,即玉箸篆、芝英篆、上方大篆、小篆、鐘鼎篆、垂露篆、柳葉篆、殳篆、懸針篆、龍書篆、穗書篆、鳥跡篆、垂云篆、鸞鳳篆、科斗篆、龜書篆、倒薤篆、鳥書篆、墳書篆、大篆、麟書篆、轉宿篆、雕蟲篆、刻符篆、金錯篆、鵠頭篆、飛白篆、龍爪篆、奇字篆、纓絡篆、剪刀篆、碧落篆。從此,滿文篆字的種類增多,字體規范,名稱統一,便于學習和使用。在三十二體篆字中,每一體字都是針對某一實物特征的細膩描畫,每一個字或者每一筆都蘊涵著一幅實物圖,看上去十分形象逼真,大部分為象形篆。滿文單詞中的字母,有的筆畫是陽文,有的筆畫是陰文,其圈多呈長方形,點多為豎道,但是圈的形狀、大小和點的長短在單詞中有所不同。滿文各體篆字,除筆畫形狀有所不同外,其書寫變化不大??傊?,無論是漢文篆字,還是滿文篆字,各具特色,形象逼真,造型精美,是漢滿文字發展史上一定階段的標志性文字,成為書苑中重要的一體,而且滿文三十二體篆字的創制充分體現了滿漢文化的深度交融。 《御制盛京賦》內文? 民族出版社 為了推廣和使用新創制的滿文篆字,傅恒等人向乾隆皇帝提出用滿漢文三十二體篆字刊刻《御制盛京賦》的建議,乾隆皇帝采納了這一建議。盛京賦是清乾隆皇帝弘歷撰寫的一篇賦,為乾隆八年(1743)九月,乾隆皇帝赴盛京謁陵祭祖期間所作,追述了滿族起源、列祖列宗創業的功績,表達了對東北地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喜愛,贊揚了盛京宮廷建筑群的恢宏壯觀,表露了對佐命勛臣的懷念與崇敬。由內務府武英殿修書處雕版印刷的《御制盛京賦》,以滿漢文兩種字刊刻,分別裝訂成冊,滿漢文各一冊,而且滿漢文的版本特征完全相同,半頁版框高 19.7厘米,寬13.3 厘米,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半葉 7行字。漢文本大字每行18字,小字雙行 16 字,滿文本半頁行字不等。此本在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單位都有收藏。遼寧省圖書館還藏有一部手抄滿漢蒙文三體合集《御制盛京賦》,其中滿漢文部分完整,而蒙古文不全。 《御制盛京賦》內文? 民族出版社 乾隆十三年(1748)用滿漢文三十二體篆字書寫的《御制盛京賦》,以滿漢文每種篆體各寫一部,分別裝幀成冊,滿漢文各 32 卷。每一部書有四部分,一是乾隆帝為篆書盛京賦頒降的諭旨,二是盛京賦的正文,三是各該部書所用篆字的簡要考述,四是傅恒等人撰寫的跋文。每部書用篆字書寫外,還在篆字旁標出相應的楷體字,便于對照識別篆字。 《御制盛京賦》(1-10冊) 主編:? 吳元豐 策劃:? 李有明 出版發行:? 民族出版社 開本: 889毫米?× 1194毫米? 1/16 定價: 7280.00 元 ISBN? 978-7-105-14382-5/J · 761? 滿文篆書《御制盛京賦》有內府精寫本和武英殿刻本兩種,其中內府精寫本僅有一部,遼寧省圖書館收藏 21 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收藏 1 卷,尚缺 10 卷;而武英殿刻本則有多部,分別收藏在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民族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大連市圖書館等單位。內府精寫本,線裝,四周雙邊朱絲欄,頁面高 35.4 厘米,廣 21.7 厘米;半頁版框高 22.4厘米,廣 16.8厘米,楷體字與篆字隔行相間,對應排列,各5行。白口。版框為手繪,抬頭格式嚴謹,書寫精美,字大舒朗。武英殿刻本,線裝,四周雙邊,半頁版框高 21.8 厘米,廣16. 5 厘米??w字與篆字隔行相間,對應排列,各5 行。白口,單魚尾。版口處有滿文書名、滿文頁碼。開本宏闊,紙張厚實潔白,墨色潤澤。滿文三十二體篆書《御制盛京賦》,不僅是學習和使用滿文篆字的工具書,而且是研究滿文篆字的珍貴文獻。該書的漢文本,2000 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分裝上中下3 冊,而滿文本迄今未曾出版過完本,僅于 1932 年大連右文閣抽選滿漢文原書各體首頁制版印刷,裝訂成 1 冊,共印 80 冊,作為禮品贈送。 《御制盛京賦》(1-10冊)? 民族出版社 為了發揮《御制盛京賦》應有的價值和作用,給廣大滿文學子和書法愛好者創造便利的閱讀途徑,同時為滿文研究提供必要的工具書和基礎性資料,今特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武英殿刻本,仿真掃描制版,盡量保持原書基本特征,即原書分編冊特點及版框風格,唯因印書開本需要,版面作了必要的壓縮,裝訂成 10 冊。為了便于檢索閱覽起見,在貼口處分別添加了滿漢文書名、篆字各體名稱。另外,抽選原書各體首頁制成“滿漢文篆字圖樣”,選出原書中的各體篆字考述匯編成“滿漢合璧篆字考述”,原書前收錄的上諭排版成“滿漢合璧上諭”,盛京賦正文排版成“滿漢合璧御制盛京賦”,原書后收錄的跋排版成“滿漢合璧跋”,新近查到的傅恒等請準篆書盛京賦滿漢合璧奏折排版成“滿漢合璧奏折”,作為附錄,編排在全書之末,以便讀者更全面了解滿文三十二體篆字的創制及篆書《御制盛京賦》的全過程。 《御制盛京賦》(1-10冊)? 民族出版社 本書附錄的“滿漢合璧篆字考述”“滿漢合璧上諭”“滿漢合璧盛京賦”“滿漢合璧跋”和“滿漢合壁奏折”,分別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開發的榜書體、行書體、雕版體、書名體和奏疏體滿文排版。
文章作者 || 吳元豐 摘自《御制盛京賦》出版說明 采購渠道 ?????? 北京民族文化書店 ? 010-58130126?1861049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