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
來源: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今年是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年度研究報告發布的第11年。這項研究堅持以世界圖書館系統入藏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的書目數據為基礎,追蹤中國出版物在全球的流通軌跡。這種基于第三方客觀數據的年度評估研究,不僅為業界及時提供了世界市場對中國大陸出版物的反饋,也豐富了傳播學界傳播效果研究的方法手段,因此得到了業界和學界的積極響應和高度評價。如今海外館藏數據已經成為行業認可的衡量中國圖書世界影響力的一個客觀指標。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 何明星? ?張萌 ?杜佳慧
2022年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盡管2022年中國圖書海外圖書館收藏品種受諸多因素影響較去年再跌,但基本面依舊穩固,特別是地方出版機構活力、動能強大。
從館藏品種數來看,2022年度中國圖書海外圖書館收藏總品種數為15217種,跌至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品種數的最低點:2017年為29608種,2018年為24757種,2019年為24168種,2020年為18208種,2021年為17300種。從出版社來看,今年入藏品種數前6的出版社均為去年排名前10的品牌社,這表明中國出版的知識生產能力基本面依舊穩固。從2022年度進入百強出版社的中央與地方出版機構數量比例來看,中央出版機構177家,占53%;地方出版機構154家,占47%,可以說延續多年的地方出版機構動能強大,活力依舊強勁。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報告中所統計中國大陸出版機構進入海外圖書館系統的品種數,不僅包含2021年1月~12月出版的中文圖書品種(含2021年再版),還包含數字出版品種、外文品種數量。這是與往年報告最大的不同。增加的統計維度能夠更為充分地體現中國大陸出版機構在傳統紙書出版和融合出版方面的發展水平。中國數字出版產品主要用戶對象來自海外圖書館,這是海外市場上最大、最有潛力的機構用戶。本次報告新增中國出版社數字出版競爭力排名,目的是適應中國出版業融合出版提速的發展步伐,以加快中國出版的雙循環進程。
報告顯示,2022年度我國471家出版社進入海外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的15217種圖書中,1627種是數字出版物(電子書、互聯網在線出版物),約占總數的11%。中華書局、北京燕山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研究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人民音樂出版社等出版社被海外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的數字出版物品種數名列前茅。
入藏品種連續多年下跌
地方出版機構活力不減
表1 中國大陸出版機構入藏品種排行榜(前100名)
表2? 中國大陸出版機構入藏品種排行榜(101名~105名)
通過表1、表2的數據可以發現:
第一,2022年度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中國大陸出版品種數跌至歷史最低點,但是館藏市場基本面依舊穩固,特別是地方出版活力、動能強大。2022年度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總品種數為1.5萬多種,跌至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品種數的最低點。2017年為29608種,2018年為24757種,2019年為24168種,2020年為18208種,2021年度共有467家出版社的17300種。
2022年度入藏品種下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范圍內持續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嚴重阻礙了國際間的人員和物資流動,國內出版社赴外參展和海外出版社國內參展規??s小,使得我國的跨境圖書館配規模下降,圖書展會現場采購訂單流失嚴重。二是實體圖書的跨境運輸受到國際物流運力下降、運費上升的影響,整體的輸出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總品種數。三是出版載體的變遷所帶來的銷售下滑,體現了中國大陸出版社知識生產動力的變化所導致的后續動力不足??傮w上海外館藏品種下滑至最低點,應該引起充分重視。
就出版機構總體排名情況來看,今年名列前6名的出版社均為去年排名前十的品牌社,表明中國出版的知識生產能力基本面依舊穩固。中華書局以596種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一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回前10名;接力出版社繼2020年后首次進入30強,2021年首次進入20強,今年繼續發力,進入了前10名。接力出版社近幾年在海外館藏量的提升速度很快,主要歸功于其紙質童書、繪本產品近兩年大批進入海外公共圖書館館藏,尤其在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接力出版社近幾年在國際影響力方面表現突出,立足精品原創圖書出版,打造經典原創品牌,向世界讀者輸送中國的精品童書,榮獲博洛尼亞2020年度最佳童書出版社大獎等國際獎項,是近兩年來我國國際影響力提升較快的童書出版社,其館藏量的快速提升也從數據上證實了這一點。
從2022年度進入百強的中央出版機構與地方出版機構數量比例來看,中央出版機構177家,占53%;地方出版機構154家,占47%,可以說延續多年地方出版動能強大、活力依舊強勁的趨勢。
數字出版物進入海外館藏引人矚目
中國融合出版提速
本報告所說的數字出版物,是把OCLC這個最大的世界圖書館平臺上對于出版物的幾種定義合為一起,即OCLC上的視頻資料(Visual Materials)、檔案(Archival Materials)、計算機文檔(Computer Files)、互聯網資源(Internet Resource)、連續更新的資源(Continually Updated Resources)等幾種類型,統一稱之為數字出版。即按照中國出版統計信息所能夠對應的品類,既包含了電子書,也包含了以電子書為基本單元收集歸類的各種資源庫。不管用哪種形式歸集,傳統紙書的基本范式塑造并構成了數字出版時代最為基本的知識單元。
曾幾何時,與傳統紙書相適應的電子書曾經以光盤版形式傳播,時至今日,已經完全可以用U盤、手持閱讀器、手機閱讀、互聯網在線數據庫等多種介質進行廣泛傳播。2019年底突發的新冠疫情,進一步推動了自2000年以來中國大陸出版機構進入數字出版革命的步伐,不僅是出版載體的變遷,更為重要的是整個出版流程的再造。加快數字出版品種的供給,是海外機構用戶對于中國出版最大的需求,一年一度的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從2016年起連續多年不斷呼吁,加強數字出版物的供給,海外圖書館這個世界圖書市場的最大機構用戶的痛點在于存儲空間不足。同時新冠疫情導致實物圖書的輸出途徑受阻,數字出版物的海外輸出成為主要渠道,這是推動中國出版業加快融合出版步伐的一個最大推力。
因此本年度統計中增加了以電子書為基本知識單元的數字出版統計維度。2022年度我國471家出版社進入海外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的15217種圖書中,1627種是數字出版物(電子書、互聯網在線出版物),約占總數的11%。這是一個十分良好的開端,預示著圖書出版模式變遷的風口可能真正到來了。(詳見表3)
表3? ?2022年度中國大陸出版機構數字出版物海外館藏數量排行榜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出版業始終主動適應時代變革,在出版品種、出版流程等多個方面進行了不懈探索。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5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
202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
2022年,“融合出版”的概念被明確規范為“將出版業務與新興技術和管理創新融為一體的新型出版形態”,中宣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總體上看,新冠疫情造成的成本上升則放大了數字出版物進入海外館藏的優勢。海量存儲、搜索便捷的數字圖書資源相比于傳統紙質圖書更符合海外圖書館圖書資料數字化的趨勢,就此次統計得到的數據來看,數字出版物(電子書、互聯網在線出版物)占總品種數的比例并不算太高,但基本可以確定,中國出版業自21世紀初期的數字出版探索,加上國家相關主管機構對于融合出版的鼓勵和動員,中國數字出版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通過表3的數據可以發現,進入2022年度中國大陸出版機構數字出版物海外館藏數量排行榜前十位的出版社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專業性出版社。其中位居榜首的中華書局隸屬于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古籍經典整理和學術新著出版的重要出版機構,其進入海外館藏的圖書以古籍和文史類為主,例如《曹操集》《六朝佛教造像對朝鮮半島及日本的影響》等。排名第二的北京燕山出版社,隸屬北京市文物局,以古籍、文物考古及文史社科類選題為主要出版方向,進入海外館藏的包括《明代經世文編》《蘇門四學士著作合刊》等體量巨大的古籍文獻。綜觀進入2022年度中國大陸出版機構數字出版物海外館藏數量排行榜前十位的出版社,大多數是隸屬于國家級或省部級單位的專業類出版社,出版品類以古籍、文史、社科、藝術類為主。
就進入海外館藏的數字出版物來看,體量大、價格高的古籍和藝術類圖書最受海外圖書館的歡迎,這也正是融合出版背景下,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市場優勢的圖書品類。此類圖書一般由國家級的政府機構或學術機構牽頭,背靠學界,內容專業性強,體量巨大,編輯加工難度大,印刷制作成本高,受眾以專業學者和研究人員為主。數字出版物海量存儲、搜索便捷、傳輸快速、成本低廉的特點能夠完美解決此類專業性紙質圖書進入海外圖書館等機構用戶的痛點。
在中國出版業融合出版的整體發展背景下,數字出版物作為一匹黑馬,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時代有著不可小覷的內生動力,在海外煥發出驚人的生命力。在可預見的將來,隨著海外圖書館圖書資料數字化普及,應當會有更多的中國數字出版物進入海外館藏。
中國當代文學吸引力依舊
歷史文獻再次躍上榜單
從2000年以來,中國當代文學圖書一直是海外圖書館界收藏的大宗品種,其中最主要的動力來自于數量眾多、體系穩定的歐美公共圖書館系統,這在前幾年的報告中多次做過詳細的分析。與以往研究報告一樣,本課題組仍然將收藏圖書館數量30家作為一個最低的評選標準,以此遴選2022年度海外館藏影響最大的中文圖書榜單。(詳見表4)
表4 2022年度中國圖書(中文)海外館藏數量超30家以上排行榜
2022年度上榜圖書有17種,比2021年度多6種。就品種數來看,文學出版社以及文學類作品毫無疑問獨占鰲頭,以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為代表的文學類出版社深耕中國文學出版領域,誕生了一大批優秀作品。此次人民文學出版社有5種作品上榜,排名第一;作家出版社有3種作品上榜,花城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各有2種作品上榜。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分別有1種作品上榜。
2022年度海外收藏圖書館超過30家以上的17種圖書中,其中16種屬于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收藏圖書館數量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的作家余華的《文城》,收藏圖書館數量為84家。排名第二位的是作家王安憶的《一把刀,千個字》,收藏圖書館數量為65家。余華、王安憶、梁曉聲、劉震云等中國當代知名作家的作品依然是海外館藏的熱門,而以《普通婚姻》作者蕎麥和《月光武士》作者虹影為代表的中國女性主義文學作家也頗受海外圖書館的歡迎。這表明中國中文圖書在世界機構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內容仍然是中國當代文學板塊,并且是新世紀以來持續增長的一個門類。
歷史文獻曾經在很長時間是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中國傳統紙介出版物的最大品種,古籍影印、檔案文獻類圖書并不少見,具有珍稀性、史料性的文獻類圖書被海外學術性的專業研究圖書館收藏更是常態。2022年度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滿文文獻選編》上榜,以33家館藏的優異成績進入了前10名,其中日本、東南亞收藏圖書館最多。這一案例值得格外注意的是,提醒中國出版業在融合出版加速的大背景下,出版內容的建設仍舊是知識生產能力的核心與關鍵。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能夠取得這一排名與其重視珍稀文獻出版工作緊密相關。近年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古籍文獻類圖書出版工作中走出了一條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不但廣泛開展對外合作,還建立了一套珍稀文獻出版制度,培養了專業出版團隊?!睹绹鸫髮W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滿文文獻選編》作為一本滿文歷史文獻,遴選了比較稀見的檔案和具有孤本性質的圖書匯總出版,再次證明了史料價值和版本價值是圖書館這個機構用戶最為基本的需求。建立專業編輯加工團隊,遴選珍稀文獻選題,提升編校質量是中國出版社歷史類、檔案類圖書“走出去”的可行之路。
北京躋身世界出版中心
國際傳播效能迫切需要提高
與往年度一樣,2022年度的研究報告繼續監測中國近600家出版機構自2021年1月~12月出版的英文品種館藏數據。通過表5的數據可以發現,2021年度共132家中國出版機構出版了818種英文圖書,但是進入世界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的品種數量僅有47種。(詳見表5)
表5 2022年度中國大陸出版機構英文品種排行榜
通過表5的數據可以看到,中國大陸出版機構2022年度的英文出版數據與往年相比,品種規模相當,但收藏數量大幅下滑,與之相反的是跨國集團在華出版的數量、品種、規模卻一直增長,因此迫切需要中國大陸出版機構奮起直追,迎頭趕上。本報告特別指出以下觀點。
第一是跨國集團在華出版業務十分活躍,北京躍升為世界出版中心之一。通過表6的數據可以發現,中國20個城市的英文圖書品種數量為3638種,比之2021年度逆勢增加了408種。2022年度出版地署名北京的英文圖書品種數量為1006種,僅次于香港,出版品種數遠遠超過中國其他城市,包括臺北。
表6 2022年度英文品種出版地署名中國城市一覽表
通過署名出版機構的國別統計來看,62%為跨國出版集團。如國際著名科技圖書出版集團施普林格·自然在京出版《中國綠色鄉鎮建設》(Green village and town construction in China)、《湖北神農架突出的普世價值與保護》(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and conservation of Hubei Shennongjia)等。同時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與中國各大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英文版中國主題圖書。如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中西法律語言文化比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language and culture)、《中國早期現代小說史研究(1890—1920)》(A historical study of early modern Chinese fictions?(1890-1920),與北京科學出版社合作出版《唐代刑事訴訟慣例研究》(A study of criminal proceeding conventions in Tang Dynasty)等。這充分表明北京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眾多大型跨國出版集團在北京設立辦事機構,并在北京開展出版業務,彰顯了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大國地位??鐕瘓F在華業務主要集中在專業數據庫銷售、計算機軟件、藝術設計、語言教育以及相關版權代理業務等幾個方面。中國大陸是當今世界潛力巨大的出版市場。
第二是保持對外翻譯資助力度,維持來之不易的世界出版能力基礎。英文是當今世界使用最為廣泛的通用語言,英文出版物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出版機構國際化水平的一個顯著標志。通過2022年度所顯示的數據來看,全國132家出版機構出版的英文圖書品種為818種,但是真正進入世界圖書館系統的僅有47種,比例僅為0.6%,尚且不足1%。黨的十八大以來出臺了一系列資助翻譯出版工程、項目支持政策,中國大陸出版機構已經形成一定英文出版能力,這是中國出版業來之不易的世界出版能力建設基礎。盡管在翻譯質量等方面依舊有差距,但是需要持之以恒,加大對外翻譯資助力度。
課題組通過數據收集、整理發現,中國出版機構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政治、語言教育類英文出版物更容易進入世界圖書館。47種英文出版物中,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會話增量研究:語言結構與功能》(Increment in Chinese conversation: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被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收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儒家哲學的現代價值:“國際儒學論壇”優秀論文選編》(Modern values of Confucianism:selected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Confucianism Forum” )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當代中國教育:建設教育強國》(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building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被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收藏。這表明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國際傳播效能仍舊是“走出去”的關鍵環節。
總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站在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本報告結合上述二十大報告精神,提出如下兩項建議。
第一,增大中華文明的標識——多介質中文出版物的產品供給,加快融合出版步伐。在傳播學領域,通常用文化標志物在所傳播地區的到達率來衡量其傳播范圍、文化影響力的大小。而一個國家、地區的圖書館系統擁有某本書的數量,代表了這本書在這個國家、地區影響力的大小,這種影響力包含了思想價值、學術水平及作者知名度、出版機構品牌等各種因素的認定。中文本身即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中文圖書、電子書以及中文數據庫等產品進入世界圖書館系統的品種數量,能夠勾勒出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傳播與影響的基本地理范圍,是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大小的體現。從本課題組長期監控的OCLC、CINII等世界圖書館系統數據來看,中文圖書品種仍舊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之后,排名第五,因此必須要加大中文出版物品種供給。
前文說到,中國出版業自21世紀初就開展步入數字出版革命的步伐,歷經20多年的探索,目前全行業已經基本完成了紙介載體向數字介質、傳統紙書出版流程向數字出版流程的轉變,特別是發行銷售環節的革命性變化,網絡書店與視頻直播業務的無縫鏈接,讓更多的讀者、客戶有了多元的品種、內容選擇,對于以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承為目標的中國出版業,出版革命的風口已經真正到來。面對海外圖書館——這個龐大的機構用戶群體,保持打造原創內容的初心,加快融合出版步伐是唯一選擇。
第二,加強對外傳播能力建設,中國出版要為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作出貢獻。本報告一直呼吁?“三跨”是加強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的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即:一是要著力提升跨文化、跨語種的出版能力。中國出版機構的圖書、期刊、數字化產品不僅能夠滿足中文本土讀者的需要,還要能夠被不同國家、民族以及不同文化區的人們所樂意接受和喜愛;二是擴大跨地域、跨國別的市場占有率。跨地域、跨國別的出版市場,意味著未來中國出版機構不再以中國大陸為單一市場,還要面對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讀者需要,在讀者所在國家有針對性開展出版活動。一個國家出版的文化產品是否能夠占有跨地域、跨國別的市場,在多大程度上占有,是這個國家是否為出版大國的核心指標;三是匯聚世界化、多元化的出版人才。所謂世界化、跨文化的出版人才,即意味著未來中國出版企業不僅僅以中國員工為主,還要大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編輯、出版和發行人才。對于中國出版而言,應當抓住當下海外并購、招納人才的機會。本課題組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出臺聘用外籍員工的獎勵政策,這值得中國出版機構充分利用。這“三跨”可以說是中國大陸出版機構加強對外傳播能力建設,早日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的有效舉措。
本報告數據來源
數據搜集整理(按姓氏筆畫排序):代宇航、李怡雯、陳穎欣、張鑫、易愀馨、姚亞清、姚望千月、高佩宸、閆佳彤、韓昕寧
本報告的分析研究目標與往年仍基本保持一致,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2021年1月~12月出版(含再版)的中文圖書品種進入世界圖書館系統的數據的監測與分析。中文是中華文化在世界圖書海洋中最為基本的標識,本報告通過年度出版品種在國際機構市場上的基本信息反饋,發現中文圖書在國際圖書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板塊。第二部分是對中國大陸近600家出版社在2021年1月~12月出版(含再版)品種的英文圖書的品種監測與分析。通過英文這個世界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觀測和把握中國出版機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能力與水平,提高國際傳播效能,早日實現建成出版強國的目標。第三部分新增了中國出版社數字出版競爭力排名,中國數字出版產品主要用戶對象來自海外圖書館,這是海外市場上最大、最有潛力的機構用戶。這一部分內容的增加,目的是適應中國出版業融合出版提速的發展步伐,加快中國出版的雙循環進程。
1. 與往年報告一樣,基礎數據為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的WORLDCAT全世界圖書館聯機書目數據,并以日本的CiNii數據庫的數據,彌補OCLC數據偏重歐洲、北美地區的不足。CiNii包含了日本1200所大學圖書館的館藏聯合目錄,其數據完全可以說明中文圖書在日本的影響力情況。
2. 與往年報告一樣,本次檢索中文圖書的出版時間為中國大陸近 600家出版社在 2021年1月~12月出版(含再版)的中文、英文圖書,并扣除了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多家機構向 OCLC上傳的中文書目數據。
3. 與往年報告一樣,限于研究手段、設定目標以及三地出版歷史的特殊性,中國大陸出版社的海外館藏影響力排名不包含我國港、澳、臺出版機構的數據。
4. 與往年報告一樣,出版社名稱省略了出版集團及有限公司等名稱,如當數據出現“重慶出版集團、重慶人民出版社”時,只記錄為“重慶人民出版社”。
5. 此次數據檢索時間為2022年9月15日~30日連續2周。
12月9日直播預約入口
校 對:馬? ?葵
編 輯:陳? ?麟
復 審:張維特
終 審:宋? ?強